板姓,中华姓氏之一,多源流姓氏,现行较罕见。今云南泸水、陇川、盈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明代有板绍正。
源于羌族,出自汉朝时期古羌族板循部族,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。据史籍《氏族典》、《姓氏大观》中记载:“汉桓帝时,巴郡板循寇掠三蜀,太守曹谦,宣诏论之,皆降服。”板循,古籍中称“板循蛮”,是居住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原巴国境内的一个古老土著族群,以虎为氏族图腾。板循蛮也称簧、白虎夷、賨人、炁人等,属于远古的巴人,与蜀人同囿,亦是黄帝之后。巴人中居统治地位的王族宗姬之巴,是中原华夏族系的一支。其它则有濮、苞满、闽濮等属于百濮系统的少数民族,皆服属于宗姬之巴,故而西汉哲学家扬雄在《蜀都赋》中说:“东有巴贾,绵亘百濮。”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也在《蜀都赋》中说:“东则左绵巴中,百濮所充”。
古代巴人中的板循蛮来源非常古老。板楯蛮之名,来源于“木盾”。东汉学者刘熙在《释名·释兵器》中记载:“盾,遁也,跪其后辟以隐遁也。大而平者曰吴魁,本出于吴……隆者曰须盾,本出于蜀……以缝编版谓之木络,以犀皮作之曰犀盾,以木作之曰木盾,皆因所用为名也。”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《通鉴释文辨误》中说:“板楯蛮以木板为盾,故名。”本由使用木盾得名,后遂成为族称。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。在东晋史学家常璩在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中记载:“阆中有渝水,賨民多居水左右,天性劲勇。”司马迁在史籍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中集解引郭璞曰:“巴西阆中有俞水,獠人(按指賨民,即濮人)居其上,皆刚勇好舞。”在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中“宕渠郡”一条下记载:“长老言,宕渠盖为故賨国,今有賨城。”在史籍《舆地纪胜·元和志》中记载:“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。”北宋的地理学家乐史在《太平寰宇记》中亦记载:“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,古之賨国都也。”流江县,就是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江镇一带。古代板楯蛮居此,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。按“盾”在古代又称为“渠”,在典籍《国语·吴语》中记载:“奉文犀之渠”,韦昭注曰:“文犀之渠,谓楯也。”宕渠、渠江等名称,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。